日本经济复苏与中国启示:武者调查公司创始人Ryoji Musha在清华大学CIDEG年会上的主题报告解析
tpwallet官方网站 2025年2月26日 19:08:52 tp官方网站下载 55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衰
1990年,日本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占据半壁江山,那是一段辉煌的岁月。半导体产业是日本那时的经济支柱,众多工厂在国内蓬勃发展。然而,从2013年开始,其市场份额锐减至不到10%。成本攀升导致工厂、岗位和资本纷纷离开日本,众多工厂相继关闭,大量工人失业,这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创,也为经济空心化埋下了隐患。
主要原因是海外新兴市场的迅速发展。以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例,它们在半导体技术和成本控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导致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同时,日本国内的人工和土地成本持续上升,迫使企业不得不迁往海外,这导致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衰退。
中美对抗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2018年,中美之间的对抗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意图调整其在中国建立的供应链,目的是让日元持续贬值。日元一旦贬值,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明显,尤其是汽车和电子产品出口量增加。日本政府和企业期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振兴经济,大量资金也因此涌入出口行业。
观察金融市场,日元贬值现象吸引了部分国际资本涌入日本股市与债市。然而,这一现象也引发了通胀压力,导致日本民众的生活成本增加。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它对日本的经济结构和未来走向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日本进行公司治理的改革。
日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差异
与日本家庭相比,美国在金融资产分配上更倾向于投资。在日本,多数家庭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以此获取稳定的利息回报。即便利率不高,人们仍习惯于这种较为保守的做法。以东京地区的普通家庭为例,他们的储蓄在金融资产中所占比例可能超过六成。
美国的情况则不同,美国家庭更偏爱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过去几十年间,美国股市持续攀升,吸引了众多家庭将大量资金投入股市。据统计,美国家庭的金融资产中,股票和基金的比例可以达到40%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体现了美中两国在金融市场和投资理念上的不同。
美债与中日经济发展关联
美国债务的累积使得日本与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大幅增长,这一现象是两国经济成长与泡沫产生的关键因素。美国持续性的财政赤字依赖发行国债来填补,而中日作为贸易强国,积极购入大量美国国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对美贸易顺差显著,积累了丰厚的美元外汇储备,投资美债成为其保值的重要途径。
同样,自从我国融入世贸组织,出口贸易迅速攀升,与美国的贸易顺差也显著扩大。为了确保外汇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我国还大量持有美国债券。然而,美国债券问题犹如双刃剑,一边积累外汇,另一边却可能动摇中日经济稳定,甚至助长泡沫的产生。
中日泡沫现象的区别
日本的泡沫经济主要表现在财务数据上,而我国的泡沫效应则体现在过度的实体投资上。在日本的泡沫经济时代,股市和房价显著偏高,但这种高企主要反映在金融账目上。相较之下,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房价上涨刺激了购买力,导致固定资本形成在GDP中的占比超过了40%,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实体资产。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完全是由于国内储蓄过多,而在其经济迅猛发展及泡沫形成与破裂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国外资金参与。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还推动了土地使用权的价格上涨,从而加快了国内的投资步伐。
中日外部资产积累和管理差异
中日两国都因经常账户的盈余而积聚了丰富的外部资产,不过它们在管理这些资产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年末,日本的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了美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和东盟等制造业集中的地区。相比之下,中国的直接投资大部分则投向了新兴经济体。
自2011年起,日本的贸易收支出现了赤字,然而,累积的外部资产却大幅提升了基本收入,使得整体上经常账户仍然保持了较大的盈余。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外国直接投资资产规模更大,但从中获得的收入却明显为负。这一现象表明,在资产运作与管理能力方面,两国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阅读完这篇探讨中日两国经济成长与泡沫现象差异的文章后,你觉得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同时,也请你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内容。